Q:用一段經文提醒自己生命改變的例子,
(自己的聖餐分享,自己因神的關係改變生命)
(1)====================
第一次參與日月潭時,
連報名的信心也沒有,
後來已報名的弟兄也約我一起參與練習,
好讓我跟大家學~
過了報名截止的某天,走出光復游泳池時,
心理想,自己似乎游得越來越好,
可惜當初信心太小,沒有憑信心報名,心理有點後悔,
記得當時我望著天,譴責自己的小信,
結果當天在公司就收到Jerry轉寄E-mail,
說台北有弟兄無法參與,找人頂替的訊息,
感受到神聆聽到我的心,馬上抓住這機會參與~
橫渡日月潭下水時是跟源博、維龍、政宗同組,
雖游泳進步,但換氣還不自在,
游日月潭3300公尺還是需要極大的信心,
大家也有共識,帶著我停停走走也沒關係;
結果沒想到自己在深不見底的水中,是有許多恐懼,
一開始才滑兩三次水,手腳就不聽話了,
完全發揮不出游泳池能持續游400~500公尺的實力,
用浮條當游泳圈游了約800公尺又發生抽筋,
於是同組的三人將扣環一同結在我的浮條上,
締造了三匹馬傳奇故事,
途中還遇到一位朋友,看到他在對我們招手,
以為有緊急狀況,過去問了問,
結果是他的朋友都先拋棄他了,想加入被拉的行列,
更讓我感受到弟兄與一般朋友關係的差異.
第一趟的也因為這弟兄關係緊密的扶持,
犧牲自己有能力衝到對岸的成就感,
如經上說:
<<哥林多後書 5:14~15>>
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.因我們想一人既替眾人死、眾人就都死了.
並且他替眾人死、是叫那些活著的人、不再為自己活、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。
而使敝人想學習這精神,而成長自己,
使第二次能幫助到需要的人,
使今年也因為幫助朋友體驗,而參與第三次,
並讓朋友慶觀感受到我們願意等待、陪伴,
在看到我需要被幫助時,也不顧一切的伸出援手.
(2)====================
傳統的東方家庭上,不輕易表達愛,
過去的我和父親個性皆為木訥,不善表達,
雖不像軍人背景的父親般,用嚴苛的管教方式孩子,
但缺乏好的溝通,卻也形成許多關係上的傳統及誤會,
使一家四口中,大多和父親容易發生爭執,
雖這不是我想要的,也想尋找和父親和好的方式~
還沒上新竹之前,記得父親一次喝醉酒回家,
說看到他的朋友父子關係密切,
我才知道父親迫切改變這樣的關係,
當時甚至父親問我要怎麼改變,
我當時記得電視一些感性的親子之間的節目話題,
閃出個想法,回答父親:"可能要把彼此當朋友吧.",
但是現實情況讓我覺得不容易,無論因為傳統或其他原因,
當時的我知道這形況,也不知如何踏出第一步.
在來新竹後,認識教會,跟弟兄一起看聖經,
弟兄幫我看生命的過程中,發現自己有害怕人眼光的軟弱,
提到可能因為父親的關係,父親節在那時刻,
弟兄鼓勵我寫卡片表達對父親的感謝,
當時的我,雖想去行動,但因為跟父親關係的不安,
卡在這部分的突破上~
之後,第三次Study,
看到弟兄願意幫助我而付出,
使自己漸漸謙卑明白神的道,也想把愛的真理活出來,
當時耶誕節到了,父親平時會上網,於是用電子卡,
寫了一封祝福及感謝父親對家裡付出的話,
父親也回覆感受到我的成長,
就這樣一封卡片,打開了內心許多的誤解,
此後跟平常嚴謹的父親表達,不會太在意外表的,
而一步步修復了跟父親的關係,後來的受洗雖發生衝突,
但到目前,也因為溝通&改變,使關係越來越沒有距離,
相信父親已明白我的選擇是對的~
【彼得前書4:8】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.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。
(3)====================
未成為基督徒前,敝人的對自我的些許人生規範,
出自於國文課時,提到道家老莊哲學的「清淨無為,反璞歸真」.
這部分的道理,使我思考上容易保留,以避免衝突,
雖還未能求其精義,但也曾思考過,
已知道的部分,要隨時用出來,也相當不容易,
要幫助人也去體會、行動更是困難.
即使自己不小心真能成為聖人,但也只有一個人的力量,
如此,如何實現小時候作文總提到的世界大同理想?
大學之道「誠意、正心、格物、致知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」的大同之治呢?
人們明白持守原則是好的,我們的中小學也曾教育:
生活與倫理、公民與道德、國學諸子百家思想...,
但是世風日下,人心不古,文明發展使誘惑遽增,
生活中、各類媒體總有似是而非的資訊圍繞,
被離婚、家暴、兇殺佔滿的新聞,影響人對社會的價值,
已失望且放棄原則的人縱慾,尋求原則的人的想渴望真理,
一門直接有力,並容易體會到根基的道理,是極需要的,
愛是人的天性,聖經是將愛引出來、講「愛」的一本書~
【彼得前書4:8】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.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。
讓我想到跟老爸的關係,過去由於個性,總是衝突,彼此也想有所改變,
卻是在我成為門徒前一個月,被教會弟兄鼓勵寫張卡片表達對父親的感謝及愛,
使我和父親的關係一步步靠近,現在彷彿好朋友般;
即使思考有落差,也因為彼此體恤對方,而增加默契.
「我愛你」簡單的表達方式,中國人卻覺得彆扭;
中國傳統習慣默默付出,雖然虛心,但如果有苦卻只能自己吞,
且被付出的卻要後來才晃然大悟,而無法當下有彼此交心連結~
即使學會忍,苦能被看開,但凡事都忍;
或道家能窮則變、變則通...,雖修己也避免了衝突,
但真正幫助對方的,卻是直接告訴對方,因為坦然溝通使對方有機會明白道理~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